地方职业资格九成以上应取消
职业资格,顾名思义就是指从事某一职业所需要具备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基本要求。汤涛介绍,我国实行的职业资格制度从人员范围上可以分为两类,即技术人员与技能人员,而从职业资格性质上则分为准入类和水平评价类两种。数据显示,经过20多年的发展,人社部和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共建立起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47项,其中准入类23项、水平评价类24项。
然而,随着各种职业资格证书在升迁甚至就业中的决定性作用越来越重,职业资格的门类也愈发纷繁复杂了起来。
官方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在职业资格制度改革之前,截至2013年底,除了国务院部门共设置各类职业资格618项外,地方还自行设置了1875项。“职业资格太多了,1875项中有90%以上都是应该取消的。”是汤涛给出的首要原因。汤涛坦言,由于职业资格制度缺少一个大的框架设计,致使很多地方和行业、协会都设置了不少职业资格,重复量很大,而且不少水平评价类职业资格还被作为准入类运用。
通过培训对掌握某些技能的人才进行职业资格认定其实是促进人力资源素质提高的好事,但长期以来缺少必要的规范,已经让很多培训和认证是为了收费而组织的了,“交钱拿证”现象层出不穷,培训也并不专业,甚至与市场实际需求相脱节,“行业如此混乱,已经让职业资格认定进入了必须改革的状态”。
产业发展需要新型职业技术
2013年9月28日,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发2013(40号)】文件,健康服务产业将成为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到2020年,总规模要达到8万亿元以上。未来我国经济结构将向健康服务业发展,势必需要健康管理技术人才和产业人才,特别会对高级健康管理人才产生更大的需求。
要加大健康管理岗位能力培养力度,明确健康管理师职业教育培训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要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势,加快健康服务产业人才培养,助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岗位技能即将引领时代潮流
2014年6月,国务院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做出重要批示,并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要求大力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逐步减少对职业资格证书体系的长期依赖,岗位能力、水平认证新体系将全面登上历史舞台。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是政府人才工作的综合管理部门,也是职业培训和技工教育的主管部门,担当营造“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社会氛围的责任,不断创新具有特色的岗位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技能人才的成长有其自身规律,技能水平的培养和提高更多依靠动手和实践,创新体验式教育模式让学员参与其中的教学方法,把提高工作者岗位技能水平作为直接目标,更适合现代社会需求的岗位技能培训体系!
世健联观点
“健康管理师”岗位能力培训项目,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与世健联共同合作,并由世健联进行全国运营推广。健康管理师属于岗位能力证书,并非职业资格证书。